伊犁简介
伊犁新闻网-伊犁综合门户网,伊犁人的网上家园,点击伊犁网、掌握全新疆。
年极端较高气温42.8℃,极端较低气温-51.0℃,其中伊犁河谷年平均气温10.4℃,塔城地区年平均气温8.7℃,阿勒泰地区年平均气温5.8℃。年平均降水量:伊犁河谷417.6毫米,山区600毫米左右;塔城盆地342.7毫米,山区400毫米左右;阿勒泰山区202.6毫米;其余地区100-200毫米。年平均日照时数:伊犁河谷2898.4小时;塔城地区2714.7小时;阿勒泰地区2976.8小时。
全州国土总面积35万平方公里,南北长760公里,东西宽630公里。其中州辖土地总面积270035平方公里,州直属县市57418平方公里,塔城地区95616平方公里,阿勒泰地区117000平方公里。与边境线总长度为2019公里。伊犁州地貌类型:山地8363244公顷;丘陵6298931公顷;平原10297437公顷;沙漠2043855公顷。土地利用类型:耕地174.62万公顷;园地0.93万公顷;林地180.11万公顷,其中天然林171.56万公顷;草地1895.12万公顷,其中天然草场1879.1万公顷;未利用土地409.07万公顷。
伊犁州境内有河流208条,年径流量363.20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自产319.6亿立方米,地下水186.08亿立方米,山区139亿立方米,平原106.44亿立方米;实际控制流量360.67亿立方米。湖泊(大于1平方公里)26个,总面积1125.2平方公里。冰川3065条,总面积3524.44平方公里,储水量1366.69亿立方米。水能储量为1248.65万千瓦。 主要矿产
伊犁州境内主要矿产有:铍、白云石、钾长石、铬、铯(居全国前五名)、煤、铁、锰、镍、金、银、铝、锌、石灰岩、萤石。
阿尔泰山山峰高度4374米;准噶尔山山峰高度3500--3700米;天山山脉(博罗科努山、科古琴山、乌孙山、那拉提山)山峰高度7443米。
基础教育稳步发展。经过50多年的努力,特别是改革开以来,自治州不断深化教育改革,优化教育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推进教育创新,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使全州基础教育发展到一个新水平。到2005年底,全州有各级各类学校1615所,在校生711960人,其中少数民族431566人,专任教师53798人,其中少数民族31644人。小学876所,在校学生373635人;初中331所,在校学生186681人;高中118所,在校学生84987人。全州已有21个县(市)实现了“两基”,覆盖人口281.93万人,到2007年将全面实现“两基”目标。全州小学、初中、高中在校生与1949年相比分别增长6倍、101倍和520倍。
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发展迅速。改革开放以来,自治州普通高等教育得到较快发展。目前,全州有普通高校和职业技术院校2所。成立于1948年的伊犁师范学院,用汉、哈、维三种语言文字进行教学,在校本专科学生一万余人,校本部现有人文学院、中语学院、外语系、数学系、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生物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体育学院、艺术学院、法经系、计算机科学系、教育科学系11个院系和成人教育学院及哈萨克文化研究所、教育科学研究所、中亚研究所、新疆阿依特斯研究所、新疆唐加勒克研究所等五个研究机构,有自治区重点实验室凝聚态物理实验室等九大实验室,*科普教育基地一个。奎屯校区设有文理系、工程系、应用技术系、生命与资源环境系、基础部、艺术中专部六个教学系部。30个本科专业,17个专科专业,3个专业硕士学位授予点(基础数学、光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突厥语族),基本形成了完整的高等师范教育专业体系。2004年,设在西部明珠、北疆交通枢纽——奎屯市的伊犁教育学院并入伊犁师范学院,为创办伊犁大学迈出了重要一步。2001年成立了伊犁职业技术学院现有3系1部,60个专业,在校生有1429人。
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在改革中前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自治州的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有了较大发展。自治州先后成立了伊犁教育学院、伊犁州电大、伊宁卫校、伊犁州财贸学校、伊犁州成人中专等,到2005年底,自治州有普通中等专业学校12所,在校学生4666人;成人中等专业学校8所,在校学生1234人;成人高校3所,在校学生11293人。
幼儿教育
幼儿教育事业有了新的发展。目前全州已有各类幼儿园249所,在园幼儿37781人,幼儿教育质量有了较大提高,2003年州直红旗幼儿园、苗苗幼儿园荣获“全国青年文明号”光荣称号。
教师队伍建设得到加强。自治区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我州中小学师资队伍建设,积极发展各级各类师范教育,采用继续教育等多种形式培养,培训中小学教师,目前已建立起一支基本适应当前教育、素质较高的教师队伍。现在全州有专任教师53798人,其中少数民族31644人,比1954年增长15倍。全州共有小学、初中、高中专任教师49419人,到2005年底,全州小学、初中、高中专任教师的学历合格率分别为99.01%、96.38%、69.11%;小学专任教师中,专科学历率达66.63%,初中专任教师中,本科学历率28.90 %。50多年来,他们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扎根边疆的山区、牧区,艰苦奋斗、辛勤工作、教书育人,做出了重大贡献,涌现出许多全国、自治区劳动模范、先进教师和优秀党员。
民族教育
民族教育充满生机和活力。自治州党委政府始终地把发展民族教育作为重点,牧区教育作为难点。在教学语言上采用汉、哈、维、蒙、柯、锡伯、俄罗斯等7种语言文字,是全国使用教学语言最多的自治州。根据自治州牧区、山区地广人稀、交通不便、牧民居住分散、流动频繁的特点,大力发展农牧区寄宿制教育。2005年底,全州有牧区寄宿制中小学202所,在校生105688人。2005年,为实现我州“两基”攻坚目标,国家又拨专项资金实施了“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到2007年全州将增加农村牧区寄宿制学校190所,将有在校学生153368人。为培养“民汉兼通”的人才,自治州加强民族中小学的汉语教学,推行双语教学实验,促进了民族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民办教育异军突起。近几年来,自治州加大了《民办教育促进法》的宣传贯彻力度,出台实施了《自治州促进民办教育发展暂行办法》,民办教育得到了空前发展,现有民办教育机构达到229个(所),在校生34114人,教职工2985人。全州民办中小学30所,在校生11394人,教职工1184人。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正在逐步形成。
自治州的教育科学事业随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深入而不断深入。2003年以来,自治州相继成立了教育学会,学科专业委员会和教科所,初步形成了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教科研队伍。有2000多篇教育、教学专著、论文和研究报告在中央、地方刊物和论文集上发表,有的还在国外刊物上发表。2004年自治州又成立了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加大了国内、国际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恢复出版了汉、哈、维三种文版的教育科学类季刊《伊犁教育》杂志(季刊),与兵团农四师教委联合出版了《伊犁教研信息报》,为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教科研交流园地。命名建立了21个自治州级教科研基地,选拔命名了45名自治州级教科研学科带头人。批准立项了自治州2005年教育科学规划课题87项,其中重点课题20项。自治州还广泛开展了教学经验交流会、教学研讨会,承担了全国、自治区教育科学多项重点研究课题,给自治州的教育教学改革带来了勃勃生机。
伊犁得名于伊犁河(光明显达,形容河水在太阳照耀下碧波粼粼),最早见《汉书》,史称伊列、伊丽、伊里等名。清乾隆年间定名伊犁。《西域同文志》中,伊犁为维语,取义于“犁庭扫闾”(意即将庭院犁平整用来种地,把里巷扫荡成废墟),寓意平定准噶尔功盖千秋,西陲从此永保安宁。 古代伊犁
古代的伊犁,泛指伊犁河流域以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最早见于我国史册的伊犁民族是塞人,西汉时伊犁为乌孙国属地,显庆二年(公元657年),唐朝政府命苏定方为伊丽道大总管,进军伊犁,统一了西域。其地置州、府,隶属安西都护府,唐武周长安二年(公元702年)改隶新设置的北庭都护府。元末明初建别失八里汗国,王都在今伊宁市附近的伊宁县境,伊犁自此成为西域的中心。清代统有伊犁,始于乾隆年间对准噶尔封建贵族叛乱的平定。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清政府在今霍城县惠远乡设立“总统伊犁等处将军”,统辖天山南北各路驻防城邑及归附清朝的中亚和哈萨克族各部。
沙俄时期,伊犁大部分土地被俄罗斯帝国侵占,现在为哈萨克斯坦境内。
1954年11月29日设立伊犁哈萨克族自治州,伊宁市改为伊犁哈萨克族自治州辖市,伊犁哈萨克族自治州辖伊犁、塔城、阿勒泰3专区。
1950年设伊犁专区,专署驻伊宁县。辖伊宁(驻宁远)、绥定、霍城、温泉、博乐、精河、巩哈、新源、巩留、特克斯、昭苏、伊宁等12县。
1952年由伊宁县析置伊宁市,属伊犁专署领导。伊犁专署驻伊宁市。辖1市、12县。 1953年巩哈县改名为倪利克县。 1954年原倪利克县改名为尼勒克县。1954年3月25日宁西县改称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区。将温泉、博乐、精河3县划归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区。1954年11月29日伊犁哈萨克族自治州成立后,伊犁专区属伊犁哈萨克族自治州领导。
1955年撤销伊犁专区,原伊犁专区所属伊宁、绥定、霍城、新源、巩留、尼勒克、特克斯、昭苏等8县和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原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区改设)改由伊犁哈萨克族自治州直辖。 1957年伊宁县驻地迁吉里圩孜。
1965年绥定县改名为水定县。
1966年撤销水定县,并入霍城县。霍城县迁驻水定镇。
1975年设立伊犁地区,属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领导。伊犁地区驻伊宁市。原由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直辖的伊宁市和伊宁(驻吉里圩孜)、尼勒克、新源、巩留、特克斯、昭苏、霍城(驻水定)等7县和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划归伊犁地区。辖1市、7县、1自治县。1979年,撤销伊犁地区,所属的伊宁市、伊宁县、尼勒克县、新源县、巩留县、特克斯县、昭苏县、霍城县、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划归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管辖。
1984年9月14日,国务院批准设立伊犁地区,辖原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直辖的伊宁市、伊宁县、尼勒克县、新源县、巩留县、伊克斯县、昭苏县、霍城县、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驻地伊宁市。1985年正式成立。
伊犁地区位于自治区西部,伊犁河上游。全县总面积55325平方千米,总人口211.54万人(少数民族142.03万人)。
2000年,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伊犁地区总人口2082577人。其中:伊宁市 357519人、伊宁县 385829人、察布查尔县 161834人、霍城县 333013人、巩留县 153100人、新源县 269842人、昭苏县 145027人、特克斯县 133900人、尼勒克县 142513人。
2001年3月26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决定撤销伊犁地区,变动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的管理体制。2001年10月6日,国务院批准撤销伊犁地区。
伊犁巩乃斯,蒙语意为“太阳坡”分布在伊犁新源境内,是新疆细毛羊的故乡,也是“天马——伊犁马”的著名产地。
伊犁巩乃斯草原四季景色俱佳,而以春色为最,6月哈萨克牧民从“冬窝子”转场而来,使花香鸟语之中,又多了阵阵牧歌,片片牧群,盛装的少女,骠悍的骑手,为壮美的大草原增添了盎然生机。距新源县城3公里,恰合普河飞泻而成的恰合普瀑布,呼啸而下,为巩乃斯重要的景点之一。
有“伊犁*景”之称,它位于霍城县城东北的40公里处,是312国道乌鲁木齐-伊犁公路的必经通道,它的北端出沟口便是著名的塞里木湖。
果子沟全长28公里,山势高峻,云杉密布,乌伊公路在景色优美的山谷中蜿蜒,坐在汽车里的感觉象在空中飞行,头顶上是蓝天和山尖,下面谷底的杉树看起来像是火柴棍。果子沟是大自然赋予的天然宝库,野果不计其数,药材资源也很丰富,自春至秋野花烂漫,果香馥郁,是一条名副其实的“果子沟”。
伊犁的饮食具有浓郁的民族风味。风味小吃有:奶茶、抓饭、粉汤、风味包子、纳仁
伊犁是名站导航新闻传媒行业领先的网站,伊犁于2020年9月被世界网址收录于目录下,网站创办者是:伊犁,伊犁网站网址是:http://www.ylxw.com.cn,世界网址综合分析伊犁网站的价值和可信度、百度搜索排名、Alexa世界排名、百度权重等基础信息,为您能准确评估伊犁网站价值做参考!
官方信息
-
-
- 微博
-
- YouTube
-
- 微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