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简介
贵州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贵州地貌属于中国西部高原山地,境内地势西高东低,自中部向北、东、南三面倾斜,平均海拔在1100米左右。全省地貌可概括分为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三种基本类型,其中92.5%的面积为山地和丘陵。境内山脉众多,北部有大娄山,中南部苗岭横亘,东北境有武陵山,西部高耸乌蒙山。贵州岩溶地貌发育非常典型,喀斯特(出露)面积109084平方千米,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61.9%,境内岩溶分布范围广泛,形态类型齐全,地域分异明显,构成一种特殊的岩溶生态系统 。
贵州的气候温暖湿润,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温变化小,冬暖夏凉,气候宜人。由于特定的地理位置和复杂的地形地貌,使贵州的气候和生态条件复杂多样,立体农业特征明显,农业生产的地域性、区域性较强,适宜于进行农业的整体综合开发,适宜于发展特色农业。
贵州是国内自然资源丰富的省区之一,有着极为突出的资源优势,尤以能源、矿产、生物、旅游资源得天独厚,*特色。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全省有49个民族成份,少数民族成份个数仅次于云南和新疆,居全国第三位。世居少数民族有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彝族、仡佬族、水族、回族、 白族、瑶族、壮族、毛南族、蒙古族、仫佬族、羌族、满族等16个。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37.9%
东汉时,沿袭西汉建置。三国时,西南大部地区蜀汉政权占有。贵州属牂牁郡、朱提郡、兴古郡、江汉郡、涪陵郡。两晋南北朝,今贵州境内,除置牂牁郡外,边远地区又分属朱提、江汉等郡。隋时,在贵州置牂州牂牁郡、明阳郡。此外,今贵州东北地区分属黔安郡和沅陵郡。 唐代,在今贵州地区推行经制州与羁縻州并行的制度。唐在贵州建置的经制州有播州、思州等,建置的羁縻州有矩州、蛮州等。从地域上看,乌江以北多系经制州,乌江以南多系羁縻州。
宋代,今贵州地域分别隶于夔州路、荆湖北路、潼川路、广南西路、剑南西路、剑南东路等,而主要属夔州路。
公元974年,土著首领普贵以控制的矩州归顺,宋朝在敕书中有:“惟尔贵州,远在要荒”一语,这是以贵州之名称此地区的最早记载。
明朝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设置贵州承宣布政使,正式建制为省,以贵州为省名。废思州宣慰司与思南宣慰司,保留水东土司与水西土司,同属贵州布政司管辖。清雍正5年(公元1727年),将四川属遵义府,广西属荔波及红水河、南盘江以北地区,湖广属平溪、天柱,划归贵州管理辖。将贵州属永宁州划为四川管理辖。
元代在今贵州地区遍行土司制度。在今贵州境内的建置主要有:八番顺元等处宣慰司都元帅府、播州宣慰司、思州宣慰司、新添葛蛮安抚司、乌撒乌蒙宣慰司、亦溪不薛宣慰司、普定路、普安路等,分别隶属于湖广、四川、云南3行省。
明代是贵州历史发展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设置贵州布政使司,贵州正式成为省一级的行政单位。明末,贵州布政司领贵州宣慰司及贵阳、安顺、平越3军民府并都匀、黎平、思州、思南、铜仁、镇远、石阡7府。
清代前期,贵州的行政建置有较大的变化。雍正五年(1727年),将四川所属遵义府及其所属各县改隶贵州,同时,将毕节以北的永宁全境划归四川,将广西红水河、南盘江以北之地置永丰州,与广西的荔波、湖广的平溪、天柱一并划归贵州管辖。至此,贵州的疆域基本形成。清末,贵州建置设有12府、2直隶厅、13州、13厅、43县。
民国2年(1913年),贵州地方政区进行了一次调整,以前的府、厅、州,一律改为县。全省设3道观察使。1920年废道。1937年,贵州置6个行政督察专员区,分管各县。1941年置贵阳市。至1948年,贵州设1个直辖区、6个行政督察区、下辖78个县(市)。
1949年11月1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贵阳,12月26日成立了贵州省人民政府。解放初期,全省设1个直辖市、8个专区、1个专区辖市,共置79县。1956年4月,撤销贵定、镇远、都匀3专区,设置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和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1967年,设置六盘水地区。1978年12月,撤销六盘水地区,设置六盘水市,为省辖市。1981年9月,撤销兴义地区,设置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1997年,撤销遵义地区,设立地级遵义市。2000年,撤销安顺地区,设立地级安顺市。2011年,撤销铜仁地区,毕节地区,设地级铜仁市,地级毕节市。
截至2012年12月31日,全省设6个地级市、3个自治州;7个县级市、56个县、11个自治县、13个市辖区、1个特区。
地质 :贵州省地质构造上主要属扬子准地台上扬子台褶皱带,西北与四川台拗相接,东、南分别向江南台隆和华南褶皱系过渡。元古代浅变质岩系构成其基底,古生代至中生代沉积岩形成其盖层,经燕山运动使白垩系以前的整个沉积盖层发生强烈褶皱、断裂。由于盖层沉积以浅海相碳酸盐岩为主,厚度大,出露广,成为贵州喀斯特化高原形成的基础,加之褶皱断裂发育,存在着不同规模、不同构造形态和展布方向的构造体系以及晚近以来新构造大面积、大幅度的隆升,而使贵州成为高原山区,且在不同的地质构造单元上各具不同地貌类型,地貌的区域差异也很明显。
地貌与水文: 省境位于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的分水岭地带,属贵州高原的主体部分,系高起于四川盆地、广西丘陵间的亚热带喀斯特化高原,地势由西部海拔2400米以上降到中部1400~1200米和东部的800~500米,呈梯级状大斜坡,再由中部向南、北倾斜降低。因而乌江、北盘江、清水江、都柳江、涟江等水系由西、中部向北、东南呈帚状分流。高原平均海拔虽仅1100米左右,但却分布有高达1500~2500米以上的山脉,如北部的大娄山,东北部的武陵山,西部的乌蒙山及横亘东南部的苗岭。这些山脉顺应新、老地质构造分布,构成了贵州高原的地形骨架。
贵州地貌不仅起伏大、切割强、相对高度常达300~700米,而且喀斯特广泛发育,地貌类型复杂,除有不同成因、组成物质的山地、丘陵、山原、丘原、高原、台地和盆地外,由于碳酸盐岩出露面积达全省土地总面积的73%,因而诸如漏斗、落水洞、竖井、溶蚀洼地、盲谷、暗河、伏流、天生桥、溶洞、喀斯特湖、潭等分布普遍,峰林、峰丛地貌发育典型。
其次,贵州具有高原峡谷型地貌结构特征,导致水土资源分布上的不平衡。高原面为河流上游,谷宽流缓,地形较平坦,土层厚,田水高差小,耕地集中连片,但水量常不足。山地峡谷区是河流中、下游,坡降大,谷窄流急,水资源丰富,但地形起伏,田高水低,耕地分散,利用不便,农业呈“立体”布局。
气候: 贵州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大部分地区年均温为14℃~16℃,最冷月1月均温多不低于5℃,较热月7月多在25℃以下。降水丰富,年降水量一般1100~1400毫米,热量较充足,10℃以上活动积温约4000~5500℃,无霜期长达270天以上,且雨热同季,利于植物生长。因地形和纬度等因素的影响,导致省内气候从东到西,从南到北,从低到高的明显变化,形成了多种气候类型,为农业综合发展、多种经营创造了优越的气候条件。但因雨日多达160天,相对湿度常达80%,日照仅1200~1500小时,日照率不足25~30%,故有“天无三日晴”之谚,对喜光作物不利。又因雨量月变率大,也会出现干旱。此外,还有春夏的冰雹、“秋风”低温等不利于农业的灾害性天气。
土壤与动植物: 贵州土壤、植被以地带性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红壤、黄壤为主,并与喀斯特发育区的石灰岩植被和黄色、黑色石灰土呈复域分布,土壤、植物和动物都表现出明显的过渡性和在区系成分上的混杂性。如植被从东到西由湿性常绿阔叶林、亚热带马尾松林过渡为偏干性的常绿阔叶林、云南松针叶林;动物由华中、华南区系向西南区系过渡。植被地带性与非地带性交错,落叶、阔叶混交,动物东洋种区杂以古北种属,亚热带种属混有更喜热性的种属及温带广布种。红壤、黄壤、黄棕壤等地带性土壤的分布上限由东向西升高,反映了贵州区域自然景观的复杂性。此外,1551属近6000多种维管束植物及336属699种脊椎动物,提供了丰富的生物资源和指示了适宜发展农作物的生境。全球15种植物地理区系成分中,13种在省境都有大量分布。于震旦、寒武、泥盆纪及石炭、二叠纪等时期形成了磷、汞、铝土、锰、煤及铁等矿床;锑、锌、铅等热液矿床则主要形成于燕山期。省境已探明储量的74种矿产中有38种名列全国前10位。黔西南已发现大型金矿床和冰洲石巨晶群体。此外,省境还发现多处优质矿泉。
自然地理区 :在中国综合自然区划中,贵州省属中亚热带贵州高原常绿阔叶林区。包括5个亚区:南部低山盆谷亚区:贵州南部海拔约500~900米地区。以低山、丘陵河谷盆地为主,热量丰富,基本无霜,年可三熟。
东部山地丘陵亚区:贵州东部以低山、丘陵为主地区。热量足,降水丰富,农作物年可二至三熟,为省内主要林区。
西部高原中山峡谷亚区:西部高原山地海拔1800~2600米地区。威宁一带高原面保存良好,地形平缓,牧草茂盛,为省内温凉气候区。
中部丘原亚区:贵州高原的主体。海拔1000~1400米,高原面上丘陵与盆地(俗称坝子)广布。除少数峡谷外,土层较厚,黄壤、黑色和黄色石灰土发育典型。终年温暖湿润。
北部中山峡谷亚区:地势上为高原斜坡,地形起伏大,均以山原和中、低山为主,其间分布有面积不等的山间河谷盆地。由于地形相对高差大,因而气候、土壤、植被皆有垂直分布现象,河流也多深切成峡谷,比降大,多滩、瀑布,水力资源丰富。
贵州是个多民族省份,系全国8个民族省区之一。2004年全国人口第五次普查时,贵州省有56个民族成分。其中汉族、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彝族、仡佬族、水族、白族、回族、壮族、蒙古族、畲族、瑶族、毛南族、仫佬族、满族、羌族18个民族是世居贵州的民族。少数民族成分之多居全国第三位,民族人口在总人口的比重居全国第五位。全国苗族、布依族、侗族、水族、仡佬族人口分布主要在贵州。汉族人口2191.17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62.2%;少数民族人口1333.60万,占全省总人口的37.8%。少数民族人口中,苗族429.99%万,布依族279.82万,侗族162.86万,土家族143.03万,彝族84.36万,仡佬族55.9万,水族36.97万,白族18.74万,回族16.87万,壮族5.21万,蒙古族4.75万,畲族4.49万,瑶族4.44万,毛南族3.12万,仫佬族2.84万,满族2.19万,羌族0.14万。贵州的苗族、布依族、侗族、仡佬族、水族人口分别占全国同一民族总人口的50%~98%以上。
民族自治地方有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和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松桃苗族自治县、三都水族自治县、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玉屏侗族自治县、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民族自治地方土地面积为9.78万平方千米,占全省总面积的55.5%。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有苗、布依、侗、土家、彝、仡佬、水、回8个民族。此外,还建有253个民族乡。
贵州是国内自然资源丰富的省区之一,有着极为突出的资源优势,尤以能源、矿产、生物、旅游资源得天独厚,*特色。
土地资源:全省土地资源以山地、丘陵为主,平坝地较少。山地面积为108740平方千米,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61.7%,丘陵面积为54197平方千米,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30.8%;山间平坝区面积为1 3230平方千米,仅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7.5%。这种地理特点,使得可用于农业开发的土地资源不多,特别是近年来,由于人口增多,非农业用地增多,耕地面积不断缩小。2002年底,全省实有耕地面积176.94万公顷,比上年减少6.29万公顷,人均耕地面积不到0.05公顷,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贵州耕地不仅面积小,且质量也不高。土层较厚、肥力较高、水利条件好的耕地所占比重低。
能源:贵州能源资源富集。水、电、煤多种能源兼备,水能与煤炭优势并存,水火互济。水能资源蕴藏量为1874.5万千瓦,居全国第六位,其中可开发量达1683.3万千瓦,占全国
贵州省是政府组织地方政府行业领先的网站,贵州省于2020年3月被世界网址收录于目录下,网站创办者是:贵州省,贵州省网站网址是:http://www.guizhou.gov.cn,世界网址综合分析贵州省网站的价值和可信度、百度搜索排名、Alexa世界排名、百度权重等基础信息,为您能准确评估贵州省网站价值做参考!
官方信息
-
-
- 微博
-
- YouTube
-
- 微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