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大学简介
欢迎访问中国地质大学!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位于北京海淀区高校云集、学术氛围浓厚的中关村高科技园区的学院路。学校在中外驰名的“北京猿人之家”周口店和避暑胜地北戴河建有条件良好的教学实习基地。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位于美丽的东湖之畔,苍翠的南望山下,毗邻*高新技术开发区和“武汉·中国光谷”,拥有国家4A级旅游景区——逸夫地质博物馆,是全国文明单位、湖北省*文明单位。学校占地面积约1700亩。长约380米的“地大隧道”贯通学校西、北校区,记载着上亿年历史的化石林与现代化的教学楼宇交相辉映,勾画了东校区一道道独特的风景线。井然有序的现代化教学楼群、窗明几净的学生公寓、设施先进的实验大楼、宽阔的林荫大道,为莘莘学子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生活和成长环境。
历史沿革/中国地质大学
中国地质大学创建于1952年,前身是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等学校的地质学系合并组建而成的北京地质学院。
建校初期,学校分别在北京沙滩(原北京大学地质馆)、端王府夹道(原北京大学工学院)和河北宣化地质学校三处办学。
1952年7月14日,成立了北京地质学院筹备委员会,中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主任李四光任筹委会主任。
1952年11月1日,在北京端王府夹道举行了北京地质学院首届开学典礼。
学校决定每年的11月7日为北京地质学院的“校庆日”。
1952年12月24日,政务院任命红军老干部刘型为北京地质学院首任院长,著名地质学家、中国地质工作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尹赞勋教授任副院长。
1954年后陆续迁入北京西北郊学院路新校址。
1960年被国家确定为全国重点院校。
1966年至1970年的5年时间中,学校停止招生。
1970年迁出北京。
1975年迁址武汉,暂时更名为为武汉地质学院。
1978年,在原北京校址设立北京研究生部。
1987年,国家教委批准原北京地质学院更名为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武汉两地办学。
2000年2月,学校由国土资源部划归教育部管理,由教育部对两个校部一体建设。
2006年10月,教育部、国土资源部签署共建中国地质大学协议。
2010年9月,教育部、国家海洋局签署共建中国地质大学协议。
2012年,中国地质大学参与组建地球科学国际大学联盟。
学校校风/中国地质大学
学校始终坚持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优秀人才、不断开拓创新的办学宗旨,遵照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同志提出的“基础要厚实、专业要精深、知识要广博,办出特色,办出风格”的培养要求,坚持“艰苦奋斗、团结活泼、严格谦逊、求实进取”的办学方针,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形成了“爱国心和责任感强、计算机和外语能力强、基础理论强、管理能力强、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强”的“五强人才”育人模式。五十年来,培养出了8万余名毕业生,他们中的大多数已成为各条战线上的业务骨干,更令人感到自豪的是已有23名毕业生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不少人已成为各级单位的领导,有的还在党和政府部门担任重要领导职务,如现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同志。8年来本科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平均达到96%以上,2000年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先进单位。学校招生工作始终坚持“依法治招、依法行政”的宗旨,严格管理,成绩显著。2002年学校招生办公室被教育部评为全国高校招生先进集体。学校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大力开展素质教育和丰富多彩的学生社团活动,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在第四、五、六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上三获“校长杯”,并多次代表国家参加国际大赛,取得66块金牌、35块银牌、42块铜牌的好成绩;培养出了以征服七大洲*峰的李致新和王勇峰、*登上珠峰的在校大学生茨洛、中国超级模特彭丽霞等为代表的体育和文艺明星,他们为国家及学校赢得了极大的荣誉。
截至2013年5月,学校拥有“学士-硕士-博士”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有学生6.4万余人,其中全日制在校学生近2.5万人,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2800余人,成教及网络教育注册学生3.9万余人,各类留学生400余人。
中国地质大学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实施学科强校战略。通过凝练学科方向、培育创新团队和构建学科平台推动学科发展,全面提高学校的学科水平与实力;坚持以地质、资源、环境、地学工程技术为主要特色,理工为主、理工文管相结合的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发展方向;全面落实“特色加精品”办学理念,努力提高学科建设水平,构建富有特色的学科专业体系。学校现有一级国家重点学科2个:1.地质学;2.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有二级国家重点学科6个:1.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2.地球化学;3.古生物学与地层学;4.构造地质学;5.矿产普查与勘探;6.地质工程。
有省部级重点学科11个:1.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2.海洋地质;3.第四纪地质学;4.材料学;5.计算机应用技术;6.水文学及水资源;7.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8.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9.安全技术及工程;10.油气田开发工程;11.环境工程。
2006年,我校申报的“地球系统过程与矿产资源”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项目获得教育部和财政部的正式批准,标志着我校的整体层次又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该“项目”自2006年起至2008年止为启动期,其建设方式采用“985工程”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模式。重点建设的六个优势学科方向为“地球浅表系统”、“地球深部系统”、“金属矿产”、“能源矿产”、“水资源”和“方法技术”。
师资力量
学校现有教职员工3050人,专任教师1510人,其中教授350人,副教授395人,中国科学院院士9人,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院士4人,国际高等学校科学院院士2人,俄罗斯工程院院士3人,外聘院士12人,博士生导师14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106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岗位6个。建校以来,先后有60多名院士在校任教。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8人(含“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2人),入选“长江学者奖励计划”12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0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31人,入选“湖北省百人计划”4人,湖北省“楚天学者计划”累计入选3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108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2个,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3个,*教学团队4个,*教学名师1人,湖北省教学名师8人。
2008年,该校成秋明教授继该校赵鹏大院士之后,成为荣获国际数学地质学会*奖——克伦宾奖的第二个亚洲人。
2010年度*教学团队名单
2009年至2013年之间,学校主持“973”项目及专题、“863”项目及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各类*项目600余项。殷鸿福院士主持完成的确定全球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层型“金钉子”(国际标准)的科技成果荣获“2001年中国基础研究十大进展”、“2001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和“2001年中国十大科技新闻”的殊荣。我校师生以*作者身份在国际杂志Nature上发表论文4篇。学校共有50项科研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其中,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
“十一五期间”,学校获得国家科技奖励62项,省部级科技奖励70余项,各类专利336项。在国外发表论文400余篇,发表论文总数超过7500篇,被SCI、EI、STP收录论文700多篇,其中,在国际权威期刊《Nature》上发表文章1篇,在地质学国际权威期刊《GEOLOGY》发表文章4篇。
学校有各类科研机构、实验室、研究院(所、中心)86个,其中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人文社科研究基地15个。 *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
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
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
国家地理信息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岩石圈构造、深部过程及探测技术重点实验室(教育部重点)
矿产资源定量评价及信息系统国土资源部重点研究实验室(国土资源部重点)
壳幔体系组成、物质交换及动力学国土资源部开放研究实验室
环境岩土技术国土资源部开放研究实验室
国家遥感中心地壳运动与深空探测部(科技部)
工程地球物理国土资源部开放研究实验室
地球表层系统开放研究实验室(湖北省重点)
构造与油气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重点)
湖北省废物地质处理与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
湖北省地球物质与区域资源和环境重点实验室(湖北省重点)
湖北省油气勘探开发理论与技术重点实验室(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教育部长江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研究中心(筹)(教育部重点)
联合共建
油气资源勘查研究中心(地大与中国石化共建)
中匈联合环境科学与健康实验室(与匈牙利罗兰大学共建)
贵阳。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循环经济研究院(与贵阳市联合共建)
中美联合非开挖研究中心(与美国高校)
省部级工程中心
教育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开发及应用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
岩土钻掘与防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
纳米矿物材料及应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
国土资源法律评价工程重点实验室(国土资源部)
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开发及应用工程中心(湖北省)
湖北省岩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北省)
湖北省黄姜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北省)
湖北省人文社科基地
资源环境经济研究中心(湖北省)
*、省级实验示范中心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网站
湖北省高等学校周口店野外地质实践教学示范中心
湖北省高等学校地质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湖北省高等学校电子电工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湖北省高等学校化学实验教学中心
湖北省高等学校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心
湖北省高等学校物理实验中心
检测机构
国土资源部武汉资源环境监督检测中心
珠宝检测技术研究中心
国土资源信息系统研究所
行星科学研究所
沉积盆地及沉积矿产研究所
青藏高原研究中心
电子商务国际合作中心
应用心理学研究所
华中构造力学研究中心
中国地质大学既是教学中心又是科研中心。拥有2个国家重点专业实验室,11个省部级开放实验室等一大批教学和科研基础设施。九十年代以来,学校累计完成科研项目1000多项,其中有50多项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发明奖或国家发明专利;尤其是赵鹏大院士于1992年获国际数学地质*奖——克伦宾奖,殷鸿福院士主持完成的确定全球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层型“金钉子”(国际标准)的科技成果荣获“2001年中国基础研究十大进展”、“2001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和“2001年中国十大科技新闻”的殊荣。我校作为*高校参加了被称为“深入地球内部的望远镜”的*高科技工程——科学钻探工程的科学研究。以吴信才教授为首的科研团队研发的地理信息系统平台MAPGIS连续六年被评为国产GIS基础软件*名,2002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此外,学校为我国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为寻找和合理利用资源、减轻自然灾害、保持人类生存环境、扩展生存空间、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同资源环境的协调、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学术期刊
学校主办的《地球科学》中、英文版被世界著名六大检索系统的《EI》、《CA》、《PЖ》、日本《科学技术文献速报》4大检索系统,以及地学数据库《GeoRef》、《GeoBas》等收录。英文版被国际著名检索系统SCIE收录。《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进入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系统(CSSCI),该刊位居70种高校综合性学报第11位、在湖北省综合期刊中排名第2位,并于2013年首次入选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实现“三大核心”大满贯。《地球科学》入选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地学核心期刊第3名,1997年500名被引频次*中国科技期刊第51名,位居高校自然科学学报前列;1999年《地球科学》(中英文版)又获6项大奖,其中《地球科学》以总分*(95.5分)的佳绩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期刊评比一等奖。2002年荣获“第二届国家期刊奖”,2001年入选中国期刊方阵“双高期刊”(高知名度,高学术水平),获得“首届国家期刊奖”,首届“湖
中国地质大学是教育网站高校大学行业领先的网站,中国地质大学于2020年3月被世界网址收录于目录下,网站创办者是:中国地质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网站网址是:http://www.cug.edu.cn,世界网址综合分析中国地质大学网站的价值和可信度、百度搜索排名、Alexa世界排名、百度权重等基础信息,为您能准确评估中国地质大学网站价值做参考!
官方信息
-
-
- 微博
-
- YouTube
-
- 微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