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什克腾世界地质公园简介
首页
中国克什克腾世界地质公园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克什克腾旗境内。公园内风光旖旎,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交相辉映,是塞北的金三角,北京的后花园。
克什克腾地质公园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5年2月11日批准为世界地质公园。公园由8个园区组成,面积约1750平方千米。公园内有中国东部规模*、发育较全、保存最完整的第四纪冰川地貌,有世界罕见的大型岩臼群,有世界独有的花岗岩石林――“内蒙古石林”。西拉木伦河既是大兴安岭、燕山山脉和浑善达克沙地的地貌分界线,又是古生代华北地台和兴蒙地槽的构造界线。浑善达克沙地东北边缘保存有世界上*沙地云杉;贡格尔草原是花的世界,绿的海洋。
中国克什克腾世界地质公园是一个由第四纪冰川遗迹、花岗岩地貌、火山地貌、构造缝合线、沙漠、高原湖泊、河流、草原、温泉等景观组成的综合性世界地质公园,是探索内蒙古高原地质环境变迁、中国北方人类发展的一部地质学百科知识全书和天然博物馆。
风光秀美,物产丰富的克什克腾旗,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从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红山文化、夏家店下上层文化到契丹辽金元明清每一段历史,都是一个民族兴衰的故事。 中华*石人(兴隆洼文化石雕)、中华*牛(红山文化陶塑)皆出于克什克腾旗这片神奇的土地,百里画廊百岔川岩画的发现诠释了商朝祖先的发祥地,商族南迁,嬗为山戎、东为族地,秦为匈奴左地,汉为乌桓、鲜卑,隋唐建松漠都督府治之,契丹属上京道饶州、仪坤州,称平地松林,金代北京路全州地,蒙古帝国破金边堡后在达里湖西岸建应昌府,后升应昌路。应昌路做为元朝较后都城及北元首都而名垂史册,明置应昌卫后改为清平镇,清初招编克什克腾旗部为克什克腾旗,清朝反对分裂,维护祖国统一的著名战役——乌兰布统战役就发生在这里。民国三年设经棚县,隶属热河特别区、热河道,1945年4月建立克什克腾旗人民政府,1949年5月,划为内蒙古自治区。
风光秀美,物产丰饶的克什克腾旗,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早在6000多年前,夏商先民就刀耕火种繁衍生息在这肥沃的土地上。《荀子·成相篇》记载:“契玄王生昭明,居于砥石迁于商,十有(又)四世乃有天乙是成汤。”《水经注》云:“砥石,辽水所出。”西拉沐沦河为辽河上源,历史上人们把百岔河也视为辽河的上源之一。商族南迁。嬗为山戎、东胡地。秦为匈奴左地。汉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霍去逐匈奴于漠北,本地为乌恒、鲜卑族居占。隋为库莫奚与契丹地,称“松漠”。唐继隋建松漠督都府治之。辽代属上京道饶州、仪坤州,称平地松林。金代属北京路全州地。公元1211年,成吉思汗率诸子攻破金边堡。蒙古族进驻,元大帝国1270年在达里诺尔湖畔建应昌文化教育,后应昌府升为应昌路,1369年,朱元璋逼进大都,元顺帝妥贴睦尔北走应昌路,从此,应昌路为北元都,凡20余年为北元经济文化中心。
据《蒙古秘史》记:1204年,成吉思汗亲征乃蛮部时下诏:“加强克什克腾,以作为蒙古大军的主力。”因而选拔千户长百户长及自由民子弟之优者五百五十人,赐怯薛台(即克什克腾)为自己的护卫军。克什克腾(汉译为“亲军”、“卫队”的意思)是成吉思汗的亲军和卫队,以成吉思汗四杰木华黎、赤老温等为怯薛长。明代置应昌卫。1652年清廷招编克什克腾部为克什克腾旗。民国三年(1914年)设立经棚县,录属热河特别区热河道。1945年12月建立克什克腾旗人民政府,1949年5月划归内蒙古自区管辖。
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旖旎的自然风光,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博大精深的人文景观,构成了克什克腾旗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
初到草原的你,会看到、听到许多奇怪的东西:“说的蒙古话,穹庐做居家,男人会三艺,妇孺能飞马,喝酒用大碗,吃肉用手抓,烧柴用牛粪,渴了喝奶茶,无歌不成礼,西向尊为大,石堆当神拜,奶食不分家,进门就是客,户户养牛马”。走进草原才能了解草原,理解这纯朴的民族风情和民族文化深厚的底蕴。蒙古族游牧文化旅游区包括贡格尔草原和大兴安岭山脉北麓草原,是内蒙古草原的一块净土,这里的蒙古族牧民依旧过着依水草迁徙的游牧生活。多民族长久融居的历史和群山与草原交汇的地理、地貌孕育了克什克腾蒙古族独特的民族风情,她以豁达热情,骁勇勤劳、能歌善舞、古朴纯厚的民情,那达慕、草原婚礼、祭敖包及独特的生产方式和饮食文化,使踏进大草原的人们目不暇接,好客的蒙古族同胞会用喷香的奶茶、手扒肉、奶制品、马奶酒伴随着蒙古族传统礼节奉献给你。
到公元12世纪,蒙古族已经散布在今鄂嫩河、克鲁伦河、土拉河等三河的上游和肯特山以东一带,并分衍出乞颜、札答兰、泰赤乌等许多部落。此外,在蒙古草原和贝加尔湖周围的森林地带,还有塔塔尔、翁吉剌、蔑儿乞、斡变剌、克烈、乃蛮、汪古诸部。它们大小不等,经济文化发展亦不平衡。游牧在草原上的被称作“有毡帐的百姓”,主要从事畜牧业;居住在森林地带的被称作“林木中的百姓”,主要从事渔猎业。
公元11世纪,他们结成了以塔塔尔为首的联盟 ,强大一时,因此,“塔塔尔”,或“鞑靼”(音达达)曾一度成为蒙古草原各部的通称。后来西方通常就将蒙古泛称为鞑靼。宋 、辽、金时代,还把漠北的蒙古部称为黑鞑靼,漠南的蒙古部称为白鞑靼。 有时也用鞑靼泛称中国北方各民族。
公元13世纪初,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诸部后 ,逐渐融合为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蒙古”也就由原来一个部落的名称变成为民族名称。在汉文史籍中就统称他们为“蒙古”。
元朝灭亡后,蒙古分裂为许多部,后来 ,按照所居地域逐渐形成为三大部分,即: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和东北三省的蒙古人称为漠南蒙古 ,亦即科尔沁部;分布在今蒙古国境内的蒙古称为漠北蒙古,亦即喀尔喀部 ,分布在新疆、青海和甘肃一带的蒙古称为漠西蒙古,亦即卫拉特部,也称为厄鲁特(额鲁特)蒙古。
蒙古族是赤峰市主体民族,有着待人热情诚恳的传统美德,以粗犷豪放、胸怀担荡、诚实热情著称。居住蒙古包。
饮食以粮、乳、肉、奶茶为主。其中奶豆腐、奶茶、黄油、奶酒*特色,全羊、手扒肉是招待贵客的宴席,独具民族特色。
奶品:黄油、奶豆腐、酸奶、奶皮、奶酒等等,是蒙古族人民喜爱的食品,也是招待远方的客人的上好佳品,一碗醇正绵喉的马奶酒,让远方的客人感受到草原人好客的盛情。草原上的奶食品都用牛、马、驼、羊奶制成,是牧民常年四季的主要食品,蒙古语叫“查干伊德”。一般由牧民手工制作。将鲜牛奶倒入桶内,搅拌后使其发酵,待脂肪浮上呈白色即白油。将过滤后的白油放入锅内加热,不时地搅动,待色泽微黄,取出冷却后即为黄油。夏秋季节,将鲜奶熬滚,用勺子扬,使奶沫浮在上面,同时稍倒入生奶,锅中奶汁的上面形成一层皮,取出阴干即是奶皮子。去了白油后的酸奶子,用慢火煮熬,浆状时装入布袋压榨,再倒入木模,然后切成长条或小方块,吹晒干即为奶豆腐。
炒米奶茶手扒肉:奶茶是蒙古族人民每日必需的饮料,早晨起来,喝上一碗乳香飘溢的炒米奶茶,再加上几块奶豆腐、几片手扒肉,便开始了一天的牧人生活。到草原做客,主人会给你端上奶茶,奶茶旁摆着一盘炒米,手抓炒米放入奶茶,外加盐或糖调和,再放上几块奶豆腐,饮起来可口和胃。炒米是由糜子经水浸、汽蒸、锅炒,碾去外壳而成,色黄而不焦,米粒质坚而脆,晶莹明亮,泡在奶茶中色味鲜美,营养丰富,酥香可口。由于蒸炒后迅速冷却干燥,使糊化后的淀粉固定在原有状态,食用时只需加茶水浸泡即可。炒米含水量低,耐贮存,不易霉坏变质,便于携带,是蒙古族牧民喜欢的主要食品之一。肉类是蒙古族牧民自古以来游牧生活的主要食品,通常通过煮、涮、烤后进食。其中“手扒肉”为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做“手扒肉”采取捏断大动脉将活羊杀死,使羊血流聚在胸腔内,然后剥皮将整羊劈成几大块,洗净后投入开水锅内煮,待用刀割开肉里微有血迹即可。食用时一手扒肉,一手持蒙古刀,边割边吃。客人到蒙古包内作客,通常会遇到边喝酒、边吃“手扒肉”,马头琴声悠扬、草原长调奔放的场景。传统肉食中比较讲究的还有“烤羊腿”、“烤全羊”等。烤全羊:烤全羊是蒙古族人民最考究的烹调技艺,其色、香、味、形驰名中外,尤其是乌珠穆沁肥尾羊更是让人喜闻乐道,赞不绝口。
服饰,男女老幼皆穿长袍腰带,穿高腰靴子。
长袍:长袍是蒙古族人民自古以来所喜爱的服饰,袍子肥大、不开叉,尤其是牧人放牧时,可以暖身御寒。
腰带:穿蒙古袍必须扎腰带,一般用布或绸缎制作,颜色和袍子要协调一致,多为丈二长。
蒙古族的*礼节是敬献哈达。
献哈达也是蒙古族的一项高贵礼节。献哈达时,献者躬身双手托着递给对方,受者亦应躬身双手接过或躬身让献者将哈达挂在脖子上,并表示谢意。 蒙古族人骑马、驾车接近蒙古包时忌重骑快行,以免惊动畜群;若门前有火堆或挂有红布条等记号,表示这家有病人或产妇,忌外人进入;客人不能坐西炕,因为西是供佛的方位;忌食自死动物的肉和驴肉、狗肉、白马肉;办丧事时忌红色和白色,办喜事时忌黑色和黄色;忌在火盆上烘烤脚、鞋、袜和裤子等;禁止在参观寺院经堂、供殿时吸烟、吐痰和乱摸法器、经典、佛像以及高声喧哗,也不得在寺院附近打猎。
祭敖包、草原盛会--那达幕是蒙古族的传统活动和特有的民族风情。
每年农历5月13日举行祭敖包。祭敖包是蒙古族的传统祭祀活动,敖包在蒙古语中是“石堆”或“鼓包”的意思。在游牧地域分界之处或在辨识方向上垒石为记,谓之敖包。敖包通常设在风景优美、视野开阔的草原高丘上,堆积石头为台,台基上面分大、中、小三层,由三个低平的园柱体重叠而成。有单个的,也有敖包群。敖包上插杆子挂经旗。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敖包逐步演变成为祭祀祖先和神灵的地方。每年春夏之交或是秋季,牧民们便举行祭敖包活动,将经文写在纸条或布条上,展挂于树枝,插在敖包上。有条件的地方会请上活佛和喇嘛,由喇嘛吹奏法号、焚香、诵经,祭祀人群自左向右绕包走三圈,祈神降福。
祭祀活动结束后,一般要举行传统的赛马、射箭、摔跤、唱歌、跳舞等娱乐活动,人们三三俩俩围坐一起开怀畅饮,交谈。有的青年男女借此机会避开人群,溜到草丛中谈情说爱,相约再见日子,即成所谓的“敖包相会”了。
那达慕,蒙古族语意为娱乐游艺,是蒙古族传统的群众性集会。那达慕始于13世纪初,当时那达慕只举行射箭、赛马或博克的某一种比赛。如今的那达慕除了传统的男儿三艺博克、赛马、射箭比赛之外,还增添了乌兰牧骑文艺演出、放映电影、篝火晚会等等新内容,同时开展经贸活动,进行物资交流,还要表彰劳动模范,其内容和形式都 有了很大的丰富和发展,那达慕这一古老的活动正焕发出新的活力,已成为融文体、经贸、旅游于一体的草原盛会。 那达慕盛会传统的项目为男儿三艺比赛,即博克(摔跤)、赛马、射箭。 充分展示灿烂的马背民族文化。
蒙古族素有“马背民族”之称,赛马是蒙古族传统娱乐项目。草原上的赛马活动场面十分隆重,数百名少年骑手身着华丽的服装,头缠鲜艳多目的头巾,扬鞭跃马,欢呼声和马蹄声响成一片,激荡着篮天、白云下的绿色草原。
射箭是蒙古族最古老的体育项目之一。蒙古族民族向以高超的善射技艺而著称。蒙古族的射箭比赛分骑射和静射。射手身穿窄袖紧身短袍,身背弓箭,策马到起跑线,令发后,射手起路,抽弓搭箭,瞄准射靶。静射一般皆规定距离,比赛时射手立于固定地点发射。三箭射完,以中靶箭数评定优胜,并颁奖。
博克是蒙古族最喜好的体育娱乐活动。蒙古族的博克(摔跤)起初具有很大的军事体育性质,主要用以锻炼力量、体魄和技巧。而现在的博克主要成为蒙古族男子比力量、技巧与本事的体育娱乐活动。蒙古族博克具有独特的比赛规则,胜者有优厚的奖品。根据那达慕的规格参赛选手的数量不同,旗级那达慕博克参赛先锋为512名。跤手参赛时,上穿“照德格”(镶有铜钉的皮坎肩),下着白色跤裤,腰系彩绸做成的围裙,脚蹬蒙古靴或马靴,坦胸露背,有的跤手脖子上还挂着五颜六色的布条制成的“姜嘎”(在历次比赛中获胜的象征物),象即将出征的武士。在比赛开始时,跤手们在粗犷的蒙古族乐曲中,跳着雄健的“鹰步”列队上场,一队跤手比赛完毕后,双双再跳着“鹰步”面向观众示意退场。
蒙古族在日常生活中有不少禁忌,主要有:
火忌:蒙古族崇拜火,火神和灶神。所以,进入蒙古包后,忌在火
克什克腾世界地质公园是生活服务旅游资讯行业领先的网站,克什克腾世界地质公园于2020年1月被世界网址收录于目录下,网站创办者是:克什克腾世界地质公园,克什克腾世界地质公园网站网址是:http://www.hexigtenglobalgeopark.com,世界网址综合分析克什克腾世界地质公园网站的价值和可信度、百度搜索排名、Alexa世界排名、百度权重等基础信息,为您能准确评估克什克腾世界地质公园网站价值做参考!
官方信息
-
-
- 微博
-
- YouTube
-
- 微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