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市简介
jingzhou,荆州,荆州市,荆州要闻,美丽荆州,投资荆州,荆州概况,荆州市人民,荆州市政府,荆州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人民政府,政府,政务公开,政府领导,网上办事,互动交流,门户网站,.
荆州之名源于《尚书·禹贡》:“荆及衡阳惟荆州”,为古九州之一;以原境内蜿蜒高耸的荆山而得名。荆是古代楚国的别称,因楚曾建国于荆山,故古时荆、楚通用。沙,始称津或江津,历为江陵县的重要商埠和码头。
荆州历史悠久,早在五六千年前,人类就在这里创造了大溪文化等原始文化。荆州系楚文化的发祥地,春秋战国时属楚。楚文王元年(公元前689年),楚国迁都于郢(今荆州区纪南城),都郢400余年。秦属南郡,定治江陵,故常以南郡喻荆州。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设立荆州刺史部,东西汉时皆属南郡。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分荆州,后归吴荆州,定治南郡。晋永和八年(352年),荆州定治江陵。南北朝时,齐和帝、梁元帝、后梁、萧铣皆以荆州为国都。
隋开皇二年(582年),因与后梁联姻,罢总管府;开皇七年并后梁,又置江陵总管;二十年改为荆州总管。大业初,复称南郡。唐贞观元年(627年)属山南道;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山南道分为东、西道,属山南东道江陵府,设荆州大都督府,至德后置荆南节度使。上元元年(760年),以江陵为南都,改荆州为江陵府;次年(761年)罢都。五代十国时(925年),荆南节度使高季兴割据荆、归、峡三州,称南平王,国都设江陵。
明洪武九年(1376年)湖广行省改置湖广承宣布政使司,荆州府改属河南布政司;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荆州府复属湖广布政使司。清康熙九年(1670年)置上荆南道,驻荆州府;雍正十三年(1735年)上荆南道更名荆宜施道;光绪三十年(1904年)荆宜施道更名荆宜道。民国元年(1912年)1月,荆州府裁府留县,所辖各县直属荆宜道;1914年荆宜道更名为荆南道;1921年8月复称荆宜道。1932年为湖北省第七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36年改为湖北省第四行政督察区。
近代
1949年7月成立荆州行政区督察专员公署(荆州专区),专署驻江陵县荆州镇,辖荆门、京山、钟祥、天门、潜江、、松滋(驻新江口镇)、江陵等8县;同月,析江陵县之沙市镇建沙市市,属省辖市。同年设沔阳专区,专署驻沔阳县(1951年驻沔阳县新堤镇),辖沔阳(驻仙桃镇)、汉川、汉阳(驻蔡甸镇)、嘉鱼、蒲圻、监利、石首等7县及新堤办事处。1950年撤销新堤办事处,改设新堤镇,归沔阳县领导。1951年5月26日,荆州行政区督察专员公署改为“湖北省人民政府荆州区专员公署”;同年,撤销沔阳专区,将沔阳(驻仙桃镇)、监利、石首3县划归荆州专区;汉川、汉阳2县划归孝感专区;嘉鱼、蒲圻2县划归大冶专区。
1952年由沔阳县析置洪湖县,驻洪湖。1953年由、松滋、石首3县析置荆江县,驻陡湖堤;同年2月,五三农场成立;7月1日,全国*次人口普查,荆州地区总人口541.02万人。1955年撤销荆江县,并入县,县迁驻原荆江县址陡湖堤,原县城关改名为南平镇;同年,沙市市划归荆州专区管辖。1960年以江陵县的沙洋镇设立沙洋市,由荆州专署领导。1961年撤销沙洋市,改设为沙洋镇,划归荆门县领导。1968年3月27日,荆州地区革命委员会成立。
1970年,荆州专区改称荆州地区,地区驻江陵县,辖沙市市及江陵、荆门、钟祥、京山、监利、石首(驻绣林镇)、天门、潜江、沔阳(驻仙桃镇)、洪湖(驻新堤镇)、(驻陡市镇,即原陡湖堤镇)、松滋(驻新江口镇)等12县。1975年全地区“撤区并社”,撤销119个区(镇),将721个小公社合并为221个大公社。1978年10月,撤销荆州地区革命委员会,设立地区行政公署。
1979年沙市市改由省直辖;由荆门县的城关镇及附近地区设立荆门市,由荆州地区领导。1983年3月,全区开展“政社分开,建立乡政权”,公社、管理区、生产大队和县辖镇分别改为105个区,596个乡,5720个村和58个县辖镇;8月19日,国务院批准荆门市升为地级市;撤销荆门县,将荆门县的行政区域并入荆门市(1985年设立东宝区、沙洋区)。
1986年5月27日,国务院批准撤销石首县,设立石首市(县级)。1987年7月31日,国务院批准(国函[1997]130号)撤销洪湖县,设立洪湖市(县级)。1987年9月28日,公布省批准的撤区并乡方案:全区设乡镇和市辖办事处240个,其中乡67个、镇158个、办事处15个。1990年7月1~10日,开展第四次人口普查。全区总人口为10919475人,总户数2601461户。
1994年9月29日,国务院批准:撤销荆州地区、沙市市、江陵县,设立荆沙市(地级)。荆沙市新设沙市区、荆州区和江陵区。沙市区辖原沙市市的解放路、崇文路、中山路、胜利路、朝阳路5个街道办事处和立新、关沮、联合、罗场4个乡;荆州区辖原江陵县的荆州、川店、马山、李埠、弥市5个镇和纪南、八岭山2个;江陵区辖原江陵县的郝穴、观音垱、岑河、资市、滩桥、熊河、白马寺、沙岗、普济9个镇和马家寨、秦市2个乡。荆沙市辖原荆州地区的松滋县、县、监利县、京山县和新设的沙市区、荆州区、江陵区。原荆州地区的仙桃市、潜江市、天门市、钟祥市、石首市、洪湖市由省直辖。湖北省政府批准,钟祥市、石首市、洪湖市由荆州市代管。
1995年12月29日,民政部批准撤销松滋县,设立松滋市。1996年11月20日,国务院批准将荆沙市更名为荆州市。1996年12月2日,国务院批准将荆州市管辖的京山县划归荆门市管辖和将荆州市代管的钟祥市划归荆门市代管。
1998年7月2日,国务院批准撤销荆州市江陵区,设立江陵县。县人民政府驻郝穴镇。
2001年,荆州市辖荆州、沙市2个区,、监利、江陵3个县和松滋、石首、洪湖3个县级市。全市辖103个乡镇、l2个街道,421个居委会、2927个村委会,24476个村民小组。全市国土面积14067平方千米,其中市区面积l558平方千米,市区建成面积53平方千米。
2004年末,全市辖2个市辖区、3个县,代管3个县级市,共有12个街道、88个镇、14个乡。
荆州市地处湖北省中南部,位于江汉平原腹地,东连武汉,西接三峡,南跨长江,北临汉水,是连东西、跨南北的交通要道和物资集散地,是川湘鄂经济纽带,长江中游重要港口城市,国家轻纺工业基地、粮棉油生产基地和淡水渔业基地,素有文化之邦、鱼米之乡和旅游胜地的称誉。其地理位置为东经111°15'~114°05',北纬29°26'~31°37'。境区东西*横距约274.8公里,南北*纵距约l30.2公里,呈带状分布。
荆州市位于杨子准地台中部,属新华夏系第沉降带晚近期构造带,处于中国地势第三级阶梯的西部边缘,是江汉平原的主体。全市地势略呈西高东低,由低山丘陵向岗地、平原逐渐过渡。全市海拔250米以上的低山493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3.54%;海拔40~250米的丘陵岗地2147.66平方公里,占81.19%。山丘分布于西部松滋市的庆贺寺、刘家场及西北部的荆州区八岭山,地势*点为松滋市的大岭山,海拔815.1米。岗地分布于荆州区的川店、马山、纪南和县的孟溪、郑公以及石首市的团山、高基庙一带。东部地势低洼,*点在洪湖市新滩乡沙套湖,海拔仅18米。
荆州市属北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具有四季分明、热量丰富、光照适宜、雨水充沛、雨热同季、无霜期长等特点,年辐射总量4366.8~4576.2兆焦耳/平方米,年日照时数 1823~1978小时,日照率为41%~44%。年均气温16.2°C~16.6°C,无霜期250~267天,年降水量1100~1300mm左右。
2003年,荆州市辖荆州、沙市2个区,、监利、江陵3个县,代管松滋、石首、洪湖3个县级市。8个县市区下辖103个乡镇、12个街道办事处、387个居民委员会、2891个村民委员会。全市国土面积14067平方公里,占湖北省国土面积的7.6%。其中平原湖区占78.8%,丘陵低山区占21.2%;市区面积1558平方公里,市区建成面积59平方公里。
荆州市是一个少数民族散杂居城市。全市有29个少数民族,3.34万人,约占全市总人口的0.53%。其中中心城区少数民族人口1.12万人,占全市少数民族总人口的32.01 %。全市有2个民族乡,即洪湖老湾回族乡和松滋卸甲坪土家族乡。少数民族人口达百人以上的村、街、场、厂有36个。29个少数民族中万人以上的民族有2个:回族、土家族;千人以上的民族1个:满族;百人以上的民族5个:蒙古族、藏族、苗族、侗族、壮族。回族主要分市在洪湖老湾回族乡、沙市、荆州、、石首、松滋等地;土家族主要分布在松滋卸甲坪土家族乡、沙市、荆州、;满族、蒙古族主要分布在沙市、荆州一带;藏族则主要是沙市六中西藏班的学生;苗族主要分布在沙市、荆州;侗族、壮族主要分布在洪湖、沙市。全市正式挂牌的民族中学有3所:一是1985年国家在沙市六中设立的西藏班,每年计划招收西藏自治区藏族学生90~100名,自1999年起也招收少数计划外藏族学生。2001年设有初中预科和一、二、三年级共8个班508人;设高中班2个,学生88人。另两所是洪湖老湾回族乡民族中学和松滋卸甲坪土家族乡初级中学,2001年这2所中学共有学生1009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344人,占34.09%。200l年末,全市有民族小学5所,其中洪湖老湾回族乡2所,松滋卸甲坪土家族乡1所,石首市和荆州区各有回族小学1所,共有学生1416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638人,占45.06%。
荆州市位于扬子准地台中部,属新华夏系第沉降带晚近期构造带,处于中国地势第三级阶梯的西部边缘,是江汉平原的主体。全市地势略呈西高东低,由低山丘陵向岗地、平原逐渐过渡。全市海拔250米以上的低山493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3.54%;海拔40~250米的丘陵岗地2147.66平方公里,占15.27%;海拔25~40米的平原面积11421.34平方公里,占81.19%。山丘分布于西部松滋市的庆贺寺、刘家场及西北部荆州区八岭山,地势*点为松滋市的大岭山,海拔815.1米。岗地分布于荆州区的川店、马山、纪南和县的孟溪、郑公以及石首市的团山、高基庙一带。东部地势低洼,*点在洪湖市新滩乡沙套湖,海拔仅18米。
荆州市属北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具有四季分明、热量丰富、光照适宜、雨水充沛、雨热同季、无霜期长等特点,年辐射总量4366.8~4576.2兆焦耳/平方米,年日照时数1823~1978小时,日照率为41%~44%。年均气温16.2℃~16.6℃,无霜期250-267天,年降水量1100~130Omm左右。
2001年,沙市、监利两站的水位过程线有着相似的特征,其年平均水位分别为35.23m、28.24m(均为吴淞冻洁基面),均略小于多年平均值。2001年*水位为41.12m(9月8日)、33.50m(9月9日),与1998年*水位相比分别相差4.10m、4.81m。径流量年内分配很不均匀,主要集中在6~10月,年平均径流量分别为3930亿m3、3681亿m3,均略小于多年平均值,为中水年份。与多年平均流量值相比,6~10月的月平均流量偏小,而枯季12~4月的平均流量偏大。全年*流量分别为35500m3/s(9月8日)、19900 m3/s(9月9日)。年输沙量分别为3.10亿吨、2.92亿吨,与多年平均值林比偏小,属小沙年份。*日平均输沙率分别为94.0吨/秒(8月24日)、69.5吨/秒(8月25日)。根据历年水文水沙资料统计分析,2001年沙市、监利两站水沙组合均为中水小沙年。
全市土壤类型多样,土层深厚,土壤肥沃,共有7个土类,14个亚类,43个土属,200个土种。土类总面积563.58千公顷(量算面积,下同),其中水稻土281.43千公顷;潮土186.82千公顷;石炭岩土26.41千公顷;红壤25.5千公顷;黄棕壤32.27千公顷;草甸土10.72千公顷;沼泽土433.33公顷。耕地评级结果为一级173.49千公顷(其中水田89.6千公顷),占36.38%;二级245.83公顷(其中水田148.95千公顷),占51.54%;三级57.62千公顷(其中水田42.81千公顷),占12.
荆州市是政府组织地方政府行业领先的网站,荆州市于2020年8月被世界网址收录于目录下,网站创办者是:荆州市,荆州市网站网址是:http://www.jingzhou.gov.cn,世界网址综合分析荆州市网站的价值和可信度、百度搜索排名、Alexa世界排名、百度权重等基础信息,为您能准确评估荆州市网站价值做参考!
官方信息
-
-
- 微博
-
- YouTube
-
- 微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