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动物园简介
北京动物园
北京动物园的历史可追溯到清朝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当时被称为“万牲园”。它的前身是清农工商部农事试验场,试验场是在原乐善园、继园(又称“三贝子花园”)和广善寺、惠安寺旧址上所建。初衷是为学习西方先进经验,“开通风气,振兴农业”。建成后的农事试验场占地面积约71公顷,除有不少精美的建筑物外,还设有试验室、农器室、肥料室、蚕室、温室、农夫住宅等。对各类农作物分为五大宗进行试验,分别为“谷麦试验、蚕桑试验、蔬菜试验、果木试验、花卉试验。附设的动物园面积仅占1.5公顷(即今北京动物园东南隅),最初展览的动物是南洋大臣兼两江总督的端方,自德国购回的部分禽兽及全国各地抚督送献清朝政府的动物约百余种。植物室内建有温室,并展出各种奇花异卉。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6月16日,农事试验场全部竣工,开放接待游人。门票售价为铜元八枚,孩童、跟役减半。如需到动物园和植物园参观要另买票,动物园票价为铜元八枚,植物园票价为铜元四枚。在农事试验场的正门外东西两旁,各设有小屋一间;东边一间是售票处,有两个窗口,分别为南窗、西窗;南窗卖男客票,为白色;西窗卖女客票,为红色。西边一间是寄存物件处,如有大件、要件不便带入场中的,可以寄存此处。游人入场由东门进,分男左女右。进门后,有人验票、剪票。由于农事试验场所处之地,交通十分便利,又是京师*座集动物、植物为一体的,带有公园性质的农事试验场,故开办之初,人流不断,十分热闹,甚至慈禧、光绪也两次来园观赏。农事试验场之名,很快盛传京师。
辛亥革命后清政府倒台,农事试验场几易其名,从“中央农事试验场”到“国立北平天然博物院”再到“实业总署园艺试验场”直至“北平市园艺试验场”。
由于连年战乱,民生凋敝,农事试验场大部分动物都因为种种原因而夭折,抗日战争时期,仅有的一头亚洲象饿死,园中猛兽如狮、虎、豹等在抗日战争末期的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以防空的理由被日军下令杀。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时,农事试验场被日军占据作为守备仓库,国民政府接收后又被作为防空部队作为临时营房长期占用,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重新开放时仅有猴十只、鹅、兔子、鸽子两只、火鸡、鸵鸟、孔雀、鹰、葵花鹦鹉、白鹦鹉、桃红鹦鹉各一只。1949年北京解放时园内只剩下鹦鹉、13只猕猴和一只鸸鹋。
1949年2月,北京市人民政府接管了当时名为“北平市农林实验所”的北京动物园后,将其更名为“北平市农林实验场”。考虑到农时试验场的条件已经不适应进行农桑实验,经过整修、改造和绿化,于同年9月1日定名为“西郊公园”。
1950年3月1日,西郊公园正式开放。为准备开放西郊公园,西郊公园管理处将园内的围墙、牡丹亭、豳风堂、动物园兽舍等加以修缮。并整修了鸟笼、鹿棚、猴山和甬路,增添一些小型动物,购入了黄雀、交嘴雀、金翅、太平鸟、燕雀、火鸡、鹰、灰鹤、大雁等鸟类及鹿、狼、鼠、豹等兽类。毛主席、朱德委员长等国家领导也将国内外赠送的如亚洲象、猞猁、长臂猿、黑熊、大耳羊、麋鹿、印度犀牛等珍贵动物转送给动物园饲养展出。1952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将、朱德、任弼时同志在战争年代骑过的马“菊花青”、“大红骡”、“铁青马”送给动物园饲养展览,并将三匹战马的历史资料转给动物园展览宣传。
1951年5月,北京市人民政府薛子正秘书长对公园工作指示:西郊公园有发展前途,宜建设为大规模的动物园。有机会可派人 去苏联及东欧各民主国家参观,吸取经验,以扩充首都动物园。1952年11月5日,西郊公园首次派出以西郊公园主任为队长的5人访问团,到苏联、波兰及东欧国家的动物园参观学习,历时三个月。同时带去华南虎、豹、棕熊、恒河猴、蟒、金鸡、银鸡、鹦鹉等30余只动物作为交换,从而开始建立国际间动物交换关系。1953年2月,苏联中央动物处及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莱比锡动物园首批交换的动物到园,共有10余种48只。其中白熊、白狐、美洲狮、斑鬣狗、黄秃鹫均为国内首次饲养展出的珍稀动物。这之后, 又与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等东欧国家及朝鲜、越南开展了广泛的动物交换。后又与日本、*、印度、印度尼西亚等国建立国际间动物交换关系。
对动物的饲养、管理,是在调研、探索及学习国外先进经验 中逐步向科学化、系统化发展。50年代初,聘请了北京农业大学兽医专修科的教师任兽医顾问,后又聘请留美兽医博士黄逢坤任 顾问。1951年后,又有北京大学、北京农业大学、中山大学、四川大学分配的15名大学生来园对野生动物的饲料、饲养管理进行初步的科学试验和探索。1954年6月,经北京市政府批准,市园林处聘请苏联莫斯科动物园主任和兽医二人来园讲学,传授经验,举办为期33天的动物管理训练班,本园有14人参加。1956年4月,园内成立科学研究工作组,以珍贵动物大熊猫、金丝猴、黑天鹅、丹顶鹤等动物的繁殖为重点研究课题。
随着动物种类和数量的发展,动物园的基本设施建设也得到迅速发展。1950年起即对旧有动物园内的设施进行修整,又于1952年将其改为小动物园。此外,又相继建成象房、狮房、黑、白熊山、猴楼、猛禽栏、水禽湖、鸣禽室、草原动物苑、狮虎山、河马馆、犀牛馆、熊猫馆、长颈鹿馆等23处馆舍(含一处改建)。总计兽舍建筑面积约7000平方米,运动场面积40000 多平方米,投资300多万元。将动物馆舍从园东部逐渐向园中西部扩展。除建动物馆舍外,利用原有旧房改建饲料室、兽医室,同时修整园内道路,增加供水、供电,新建排污设施等。1952 年,建北京展览馆,占去西郊公园东部土地约11公顷。
1953年后,从国外交换的动物及国内搜集动物骤增,为预防动物疾病,需要将新引进的动物隔离检疫,经市园林局批准,将西郊打石厂(白石桥路南口)改建为西郊公园动物饲养场。
1955年4月1日,西郊公园正式改名为“北京动物园”,由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著名学者郭沫若题写园名。在1955年至1975年的20年间,北京动物园获得了一定的发展,先后兴建了象房、狮虎山、猕猴馆、猩猩馆、海兽馆、两栖爬行动物馆等场馆,其中狮虎山、猩猩馆、两栖爬行馆等场馆使用至今,并成为北京动物园的标志建筑。1958年9月,经北京市城市规划管理局批准,按照动物园的发展规划,征用长河北土地 21公顷。
北京动物园曾先后饲养展出过毛冠鹿、秘鲁企鹅、西里伯斯水牛、华南虎、北美麝牛、亚洲象、日本鬣羚、智利火烈鸟、美洲河狸、白犀、鼷鹿、暹罗鳄、中美貘、加勒比海牛、白唇鹿、阿拉伯狒狒、山魈、黑犀、象龟、绿狒、大羚羊、土豚等各国领导人赠送中国的礼品动物,以及北京动物园从国外征集采购和交换来的珍稀动物。
1960年,成立由在京各有关单位专家组成的北京动物园科学技术委员会。共计67人,其中 本园有21人。由于重视科学饲养动物,加强管理,重视对动物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使不少珍稀野生动物很快适应人工饲养环境, 并达到繁殖。50年代繁殖的珍稀动物有东北虎、紫貂、金猫、绿孔雀、非洲狮、水獭、河马、鸸鹋、斑马、白马鸡等。在科普宣 传工作中,除利用动物说明牌、宣传橱窗普及野生动物知识外, 还编印《东北虎》、《水禽》两本小丛书,绘制导游图和游览图等。
60年代初,与国际、国内动物园之间的动物交换仍较为频繁。野骆驼、毛冠鹿、猩猩、褐马鸡、秘鲁企鹅、西里伯斯水牛等均为这时期得到的珍稀动物,并在国内首次展出。科研工作取得丰硕成果,“国宝”大熊猫于1955年在园内首展,并于1963年本交繁殖成功。华南虎、金丝猴、白唇鹿、小熊猫、白熊、阿拉伯狒狒、黑犀牛等珍贵动物也达到繁殖。
60年代初期,中国遭受三年自然灾害,园内的基本建设也受到影响。动物馆舍在整个60年代仅建一处,即1960年动工,1964 年竣工的海狮馆,投资7.5万元,建筑面积150平方米,运动场面积900平方米。用旧房改建一处鸟舍。1965年,建首都体育馆时,占去园西部土地约4公顷。1966年因筹建首都体育馆,占用在园外的饲养场,经北京市规划局及有关单位批准,在十三陵地区征地 2.3公顷筹建饲养场。
“文化大革命”期间,科技人员受到冲击,科研工作停滞,国际动物园之间的联系全部中断,动物交换停止,国内动物园之间的动物交换也急骤减少。1966年以后,基本建设不仅停滞,园内的部分建筑还遭到毁坏:园正门额枋上砖雕墙被铲平,畅观楼前树林内的“宋教仁纪念塔”、荟芳轩前的“四烈士墓”均被砸毁。由于郭沫若受到冲击,由他题写的园名匾额被摘除,从诗词书法《沁园春·雪》《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七律·送瘟神》中选择“北京动物园”五个字,拼凑成了使用的园名牌匾。
北京动物园除了接受和饲养外交礼品动物,北京动物园还向国外提供了很多中国特有的珍贵动物,作为国际交流的礼品赠送出国,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在70年代打开外交局面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70年代后,随着中国外交日趋活跃,与国外动物园之间的动物交换也日趋频繁,动物种类大幅度增长,许多国外赠送的礼品动物被送到园内展出。有麝牛、亚洲象“米杜拉”、日本鬣羚、非洲狮、智利火烈鸟、美洲河狸、白犀牛、鼷鹿、暹罗鳄、中美貘、加勒比海牛、马来貘、大猩猩等。北京动物园的大熊猫、白唇鹿、白枕鹤、丹顶鹤、大天鹅等也做为礼品动物,被中国政府赠送到朝鲜、美国、斯里兰卡、日本、法国、英国、墨西哥、西班牙、尼泊尔、澳大利亚等国。
1973年,根据上级批示,由四人组成采购动物小组远赴非洲收集动物,前往埃塞俄比亚、坦桑尼亚、肯尼亚采购部分所需动物。历时4年,于1977年10月结束。购集小组自己收集到长颈鹿、非洲象、斑马、角马、毛耳长角羚、非洲鸵鸟、格氏瞪羚、汤氏瞪羚、象龟、绿狒、大羚羊、土豚、等157种1000多只动物,分13批运回北京。在这期间,园的基本建设有所发展。相继建成猕猴馆、猩猩馆、海兽馆、两栖爬行动物馆。建筑投资约300万元,建筑面积约6000平方米。1979年建成的两栖爬行动物馆建筑总面积4345 平方米,投资164万元,在1981年全国民用建筑评比中被评为*。投资90万元加强附属设施建设。1975年在园西南建成新兽医院,建筑面积2073平方米。新建冷库、饲料室、检疫场。
8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之后,北京动物园迅速发展,兴建了非洲象馆、雉鸡苑、中型猛兽馆、鹿苑、豺狐兽舍、袋鼠兽舍、箭猪豚鼠兽舍、鹤类繁殖岛、火烈鸟馆、朱鹮馆、夜行动物馆、热带鱼馆、热带小型猴类馆、大猩猩馆、大熊猫馆、金丝猴馆、黑颈鹤繁殖兽舍、狼山兽舍、长颈鹿馆扩建兽舍、大熊猫繁殖兽舍、小熊猫繁殖兽舍、鹤类繁殖兽舍、大熊猫馆等新兽舍场馆,其中为1990年亚运会配套工程的新大熊猫馆还获评当年度的北京新十大建筑,成为北京动物园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在这个阶段,北京动物园的动物繁育饲养研究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其中大熊猫、朱鹮等珍稀动物的人工繁育技术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1980年从国外引进大批热带观赏鱼,使动物种类猛增至552种。国际、国内动物交换频繁。国内动物交换最多的一年(1985年)输入动物达到188种1584只。输出动物最多的一年达到84种2211只。国际间动物交换种类、数量最多的年份分别为1980和1983年。1980年输出动物21种81只;1983年输入动物49种480只。不少珍稀动物为国内和园内首次展出,有野马、朱鹮、南海狮、象海豹、羚袋鼠、白掌长臂猿、狮虎兽、袋熊等50余种兽类、鸟类和两栖爬行类。
1984年7月,应第23届奥运会组委会、美国洛杉矶市政府等单位邀请,经中国政府批准,动物园派专家组护送1对大熊猫“迎新”、“永永”前往美国洛杉矶展览,1985年1月展 出圆满结束。1987年2月,应美国纽约市邀请,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再次派出专家组护送1对大熊猫“陵陵”、“永永”赴纽约布朗克斯动物园展览。1986年6月,应美国石油大王哈默邀请,派出专家组护送1对川金丝猴赴美国洛杉矶市展出,历时7个月。
1988年在原科技组基础上,按北京市园林局指示精神,建立北京动物园科研所,率先落实“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一精神,至90年代后期在野生动物的饲养, 繁殖人工哺育(育雏)方面取得了优异的成果,其间获得*科研奖项二等两个,三等两个为北京动物园争得
北京动物园是生活服务旅游资讯行业领先的网站,北京动物园于2020年1月被世界网址收录于目录下,网站创办者是:北京动物园,北京动物园网站网址是:http://www.beijingzoo.com,世界网址综合分析北京动物园网站的价值和可信度、百度搜索排名、Alexa世界排名、百度权重等基础信息,为您能准确评估北京动物园网站价值做参考!
标签:北京动物园
官方信息
-
-
- 微博
-
- YouTube
-
- 微博
-